2017年9月,办公室无人值守项目猩便利宣布获得上亿元天使投资,光速中国领投,王兴等人跟投。果小美、七只考拉、领蛙、CITYBOX等也在最近陆续宣布获得了投资。同时,京东、美团、饿了么也警觉出了其中存在的潜在市场,纷纷宣布布局无人零售市场。
人民币基金中的保守派依然在观望,对于商业模型是否能走通仍然抱有疑问,但是纪源资本、启明资本、梅花天使等敢于冒风险的美元基金已经开始卡位。
无人零售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呢?如何切入无人零售市场呢?
获取流量,投资无人零售的前提
从2016年开始,无人便利店就开始被天使、VC投资人关注,美元基金的投资人更是其中的主力军。此前,多少PE机构布局的线下消费领域如今开始挤满了各路天使、VC,难道就没有其他项目可投了吗?令人纳闷不已。“这是巨大的流量入口,相当于投资一个线下的淘宝。”原来,流量,流量,还是流量。
伴随着无人零售基础工作搭建完毕,微信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达到近90%,这让无人零售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因为现金支付所带来的交易门槛消失了,创业公司再也不用苦恼关于无人零售的支付问题,用户的购物流程也从以前的现金或者刷卡支付获得商品转变为:扫码——线上支付——获得商品,省去了中间的现金支付和找零环节。
据该投资人的分享,最初投资人观察到这个赛道主要是看到线上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逐步完善所带来的消费场景的重构,比如最典型的共享单车就是这种投资逻辑。线上支付体系打通了线上和线下,为线下流量转化带来了契机,有了流量,就有了市场,因此,VC、PE和战略投资人的投资目光开始由线上转移到线下。如果说21世纪什么最贵,那么,可以认真的说,除了人才之外,就是流量。
但是流量从哪里来呢?
这些所有的创业公司,包括投资人都在寻找的答案,即使是互联网巨头对于新增流量也跟创业公司一样焦虑。当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电商的获客成本从原来的2元/人到现在的50元/人,套用一首流行歌曲,流量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线上不能继续的话,线下还可以重复,于是伴随着无人零售的开始,线下流量的价值被重新审视。
按照目前投资机构的投资布局,投资圈关于无人零售的投资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热衷于无人便利店方向,代表公司有缤果盒子、深兰科技;另一派则是办公室无人值守方向,这个也是今年以来的投资大热门,据不完全统计,过去3个月,共有15家无人值守货架获得融资,融资额超10亿元,这种类型的代表公司有猩便利、果小美,公室消费场景作为2B业务,更容易变现,同时直接将房租成本也省了,用户不用下楼就可以买买买,吃吃吃。相比于当日达、次日达,办公室无人货架做到了随时供给,可谓异常便利。
而且,通过在封闭社区和办公室的布点,在地理占位上更加接近消费者,且没有租金成本,获取流量成本为零,所以这是创业者及投资人入局的重点方向。
无人便利店的妙用不仅仅在于此。
对于这些长相颇似盒子样的无人便利店来说,如果他们布局的网点足够多,比如每三公里布局一个网点,那么每个网点就能既做便利店,又可以充当提货点和前置仓。这就是缤果盒子、F5最初从水果O2O创业转型到无人零售的初衷,作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节点,这可以省去物流配送成本,甚至可以取代蜂巢物流。
因为毕竟作为线下新零售的消费渠道,无人零售天然带有区域限制,如同大型商城,可能只做一个本地化就可以支撑起一个上市公司,因此,无人零售不会如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一般很快突破时空限制,进而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相反,未来可能是百花齐放的状态。
大部分无人零售都是伪命题
在线上,纯互联网公司,尤其是电商类,很容易形成规模垄断。但是在线下很多公司不同差异化产品并存的情况下,一两家公司或是互联网巨头很难完全垄断。前面也提到过,如果不能在产品端做出差异化,在获取预包装产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第三方运营的小商会越来越艰难。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无人零售都是一个伪命题。
而市面上的无人便利店主要是无人收银,只从商家角度考虑来控制成本,却没有办法在真正盈利的差异化项目上实现无人制作。在其他无人商品领域,大部分自动售货机其实也是扮演中间运营商的角色。尽管他们可以进驻更多的场景,然而一旦自动售货机所承销的品牌方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品牌方就拥有非常大的成本优势,更容易进行投资布局,挤占运营商的生存空间。所以综合来看,未来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提供差异性产品的无人零售,赋予已有产品较高的附加值,创造一个拥有更多需求的市场。
无人零售未来会结合供给侧的改革,把需求端的有效产出与供给端的有效供应进行最短对接。